1. 当前位置:
  2. 首页 > 政务公开 > 卫生健康委员会 > 健康中国行
  3. > 正文

海姆立克急救法:关键时刻的生命防线

来源 阿图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时间 2025-07-29 12:58 阅读

在生活的诸多场景中,气道异物阻塞可能毫无征兆地发生,成为威胁生命的“隐形杀手”。海姆立克急救法,作为应对这一紧急状况的关键技能,犹如黑暗中的明灯,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。

一、海姆立克急救法:起源与原理

20世纪70年代,美国医生亨利·海姆立克发现,因食物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的情况频发,现有急救手段效果不佳。经过研究和实践,他于1974年发明了海姆立克急救法,并成功挽救了一名窒息患者的生命。此后,这一方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。

该急救法的原理基于人体呼吸生理机制。当我们正常呼吸时,空气通过气管进出肺部,维持生命活动。一旦异物阻塞气管,气体交换受阻,生命将受到威胁。海姆立克急救法通过特定的腹部或胸部挤压动作,改变胸腔内压力,利用肺部残留气体形成的强大气流,将异物从气管中冲出,恢复气道通畅。

二、分人群施救:精准操作是关键

(一)成人与一岁以上儿童

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,双脚前后分开,前脚弓后脚蹬,保持身体稳定。让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,使其身体略前倾,头部略低,嘴巴张开。双臂环绕患者腰部,一手握拳,拇指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、剑突下方,这一位置既能有效产生压力,又可避免损伤重要脏器。另一手抓住握拳手,运用手部和手臂力量,快速且有力地向内、向上冲击患者腹部,每秒约一次。冲击动作要连贯、有节奏,如同水泵抽水般,驱使肺部气体形成一股强大的“气流子弹”,将异物推出。

(二)一岁以下婴儿

施救者先取坐位或单膝跪地,将婴儿俯卧于手臂上,使其两条腿自然分开骑跨在手臂两侧。前臂靠在膝盖或大腿上,形成稳固支撑,同时用手托住婴儿的头及下颌,确保头部低于躯干,这样能利用重力作用,辅助异物排出。用另一手掌根部,在婴儿背部两肩胛中点位置,以适中力度向前下方叩击,每秒一次,共拍打5次。若异物未排出,需将婴儿小心翻转过来,同样用手臂托住头背部,保持头低于躯干,两条腿骑跨在手臂之间。然后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,放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、胸骨下半段,进行轻柔而有节奏的冲击,每秒一次,按压5次。如此反复交替操作,直至异物排出。需注意,婴儿身体娇嫩,操作力度务必轻柔且精准,避免造成伤害。

(三)肥胖者与孕妇

对于肥胖者或处于孕期的女性,由于腹部隆起或脂肪堆积,传统针对腹部的海姆立克操作方式可能不适宜。此时,施救者应站在患者背后,两臂从患者腋下环绕其胸部。一手握空心拳,拇指侧置于患者胸骨中部,这里是胸部较为坚固且能有效传导压力的部位。另一只手紧握此拳,向内向上有力冲击患者胸部,冲击频率同样保持每秒一次,每次冲击都要精准且有力,通过胸腔压力变化促使异物排出。反复进行这一操作,直到异物排出或专业救援人员到达。

三、注意事项:细节决定成败

实施海姆立克急救法时,有诸多细节需要格外关注。首先,不要盲目用手直接抠挖患者口腔或用力拍背。用手抠可能导致异物被推向气道更深处,而单纯拍背在气道完全阻塞时效果不佳,甚至可能延误最佳抢救时机。

若患者在施救过程中失去意识,应立即停止海姆立克急救操作,迅速将患者平卧在坚实平面上,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并同时呼叫急救人员。因为意识丧失意味着患者可能出现心跳、呼吸骤停,心肺复苏是维持生命的关键措施。

无论通过海姆立克急救法是否成功排出异物,患者都必须尽快前往医院进行全面检查。因为即使异物排出,气道可能仍有损伤,如黏膜擦伤、水肿等,需要专业医生评估和处理。同时,在急救过程中和送医途中,严禁给患者喂食任何东西,包括水。因为此时患者气道可能并未完全恢复通畅,喂食可能导致新的呛噎,加重病情。

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,不仅是对自己和家人生命的负责,更是对社会的担当。希望大家积极学习并传播这一救命技能,让更多人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冷静应对,挽救更多宝贵的生命。

解读文章
f7c17790d80d449e8fdc12117b20c424
74838948771a409faae18ad86dd1d78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