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拉峻乡:指尖非遗“活”起来 乡村振兴“绣”出来
来源 | 阿图什零距离 | 发布时间 | 阅读 |
---|
在乡村振兴的东风下,阿图什市哈拉峻乡琼哈拉峻村的农牧民正用一双双巧手,将祖辈传承的非遗技艺转化为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。8月10日,记者走进阿图什市艺彩坊手工艺品制作专业合作社,体验了一把非遗手工艺制作的魅力。
走进合作社的生产车间,机器的嗡鸣声与针线的穿梭声交织成动人的劳动乐章。几位妇女围坐在一起,手中的羊毛在她们的巧手下渐渐成型。洗毛、弹制、擀压、染色……每一道工序都如行云流水。
布里布·阿曼社长告诉记者:“因为我从小跟外婆长大,她做出来的东西特别漂亮,我就跟着她慢慢学。现在会做毛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,所以我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,带着姐妹们一起赚钱。”
在布里布·阿曼社长的指引下,我拿起一团蓬松的羊毛开始学习基础的针戳技法。指尖的羊毛在反复戳刺中逐渐紧实,原本松散的纤维慢慢凝聚成规整的形状,这看似简单的动作,实则需要精准的力度控制。
合作社工人帕提玛·马木来克说:“我来这工作半年了,以前在家,就是做家务带孩子,收入全靠丈夫放牧。去年听说村里开了这个合作社,我就报名来学习。现在我不仅能做袜子、包包,还能绣花呢。”
在这里,每一件手工艺品都藏着草原的故事——羊毛来自牧民家的羊群,纹样取材于云朵与山峦,而指尖的温度,则传递着柯尔克孜族对生活的热爱。
从濒临失传的老手艺,到带动增收的“致富产业”,这群姐妹证明了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能触摸的生活,乡村振兴也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看得见的幸福。这些带着体温的手工艺品,或许没有机器制品的完美无瑕,但正是那些细微的差异,才让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,充满了生命的气息。(全媒体记者 陆勤 李阳 实习记者 杨冬雅)
责任编辑:吕会双
解读文章